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的地球發現之旅
分類:旅游地理 主講:
更新:2016-09-04 09:31
簡介: 去年,星火曾經分14.. 查看詳情
去年,星火曾經分14期,推薦了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的視頻教程??梢哉f是18個專題講座,既有科普,又有傳奇,有環境保護,也有歷史挖掘,有深度,也有趣味。以中國地理為主,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、人文景觀和事件,并揭示其背景和奧秘,另亦涉及天文、生物、歷史和考古等領域。這個14個專題分別是:
1、Allen Kijazi:走進坦桑尼亞國家公園。
2、位夢華:發現北極。
3、新中國新聞攝影斷代史。
4、徐健:三江源生態考察記。
5、單之薔:穿越內蒙古高原。
6、如何把照片拍出陌生感。
7、國家典藏之解讀影像與歷史。
8、和長臂猿朝夕相處的日子。
9、中國西部環境變遷。
10、雕梁畫棟。
11、大眼睛的希望。
12、深藍開拓者蛟龍號的故事。
13、大熊貓的戀愛密碼。
14、新疆自然生態的歷史變遷。
其中的《雕梁畫棟》這一集,我們介紹的標題是《尋找中國最美古建筑》。最后一集的《新疆自然生態的歷史變遷》,則提到了樓蘭這個神秘的古城。
我們有很多同事都是(或者曾經是)《中國國家地理》的忠實讀者,甚至有人收藏它。曾經一位同事提到他認識《中國國家地理》雜志社辦公室的火花女士,當然也算接觸過主編單之薔老師。彼時,對這本雜志可謂倍加推崇。2004年,《中國國家地理》推出青少版的《博物》。這讓我想起了童年最愛讀的《奧秘》雜志,當然,還有《飛碟探索》。
《中國國家地理雜志》有著鮮明的特色,它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稱“我”來講述,把讀者帶入現場,設立編輯規范,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標題、小標題、引言、抽言等;要求把知識融于話題中,提出了“由頭+知識”、“事件+知識”、“人物+知識”的模式和“記者+學者+詩人+哲學家”的文體。
突出圖片和地圖獨立語言的作用,圖片與文字并重,版面達到1︰1。要求精心選取圖片并大量選取大尺度的航拍片,寫好每張圖片說明,充分表達圖片信息,保證有足夠的文字量和空間。地圖是雜志的地理特色,除常用的平面圖和暈渲圖外,大量采用三維地形圖、衛星影像圖和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圖以及手繪圖等。
所有文章務必原創,研究性的選題制度以及專家型的制作隊伍,確保雜志內容的原創性;而互聯網檢查制度,又保證了發表內容的獨家性。